壹、齊梁餘風
一、上官儀上官儀擅寫五言詩,格律工整,內容多為應制奉命之作,不脫齊梁的詩風。《舊唐書》本傳稱他的詩「好以綺錯婉媚為本」,意即以華麗的詞藻表現婉轉嫵媚的情意為其本色。因他地位顯貴,一時人多仿傚,號為「上官體」。他又將六朝以來詩歌的對偶方法歸納為六對與八對,各以名物、聲韻、造句、寓意等類相對,宮體餘波仍保存相當勢力,許多作家未脫香豔華靡詩風。
其一,提出六對、八對之說
六對(正名、同類、連珠、雙聲、疊韻、雙擬)、八對(的名、異類、雙聲、疊韻、聯綿、雙擬、回文、隔句)從音義的對稱效果來區分偶句形式,擴展到聯句的整體意象的配置。
其二,體物圖貌細膩精巧
沖淡齊梁詩風的浮艷雕琢,但題材仍侷限於宮廷文學應制詠物的範圍。
二、王績
王績早年有用世志,遭逢世亂,曾兩度出仕,都因失意而歸隱。
反對束縛身心的名教與法度,而景仰嵇、阮一流,詩多以田園山水為題材,描寫隱居生活和飲酒的情趣,往往於曠達之中,流露抑鬱不平之感。
其文駢、散兼長,有魏晉人蕭疏風致。詩風清新樸素,以冷眼旁觀世事,創造寧靜淡泊而又樸實的詩歌境界,洗盡宮體詩脂粉氣息。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過酒家五首》其二)
三、初唐四傑
創作活動集中於唐高宗至武后時期,懷有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反對綺靡雕刻(針對上官儀的流弊),提倡剛健骨氣,其壯思氣勢在古體和歌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起律詩發展重要作用。
王勃、楊炯以五言律詩著稱,自負之氣與慷慨情懷,反映在他們羈旅送別之作和邊塞詩中。
盧照隣、駱賓王以七言歌行見長,七言歌行乃七言古詩和駢賦相融合的詩體,發展過程中吸收樂府詩和近體詩的影響,五、七言為主加上少數三言體式,本身即具流動感,參差錯落,工麗整練中顯出流宕和氣勢。
(一)王勃
王勃的詩多抒發個人情志,也有一些抨擊時弊之作,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
工於五律、五絕,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認為他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特點是樸素無華,不堆砌典故和辭藻,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懷,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之中又含有對友人的體貼;無感傷和惆悵,僅以真摯共勉,感情壯闊,志在四方。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楊炯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強烈立功邊塞的情懷,氣勢軒昂,風格豪放。明胡應麟《詩藪•內編》謂「盈川(楊炯)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
(三)盧照隣
盧照鄰擅長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說「領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 時多悲苦之音,悽厲哀怨。
著名揭露黑暗現實的七言歌行《長安古意》,借對古都長安的描寫,藉歷史題材,描繪首都長安的繁華景象與現實生活的各個側面,揭露了統治集團的橫暴奢靡及其互相傾軋的情況,慨世道之變遷而傷一己之湮滯。當中「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乃千古名句。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滄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ㄐㄩ)。《長安古意》
(四)駱賓王
駱賓王的詩題材較為廣泛,因才高位卑,憤激之情,時見紙上。他的五言律詩精工整煉,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筆力雄健。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長篇詩歌,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絕唱」。他對革新初唐的浮靡詩風,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代表佳作。完全具備檄文「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要求,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說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后讀到了這兩句,也矍然為之動容。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易水送別》
貳、律體發展
齊梁以來新體詩的製作、試驗,初唐上官儀的六對、八對,四傑大量寫作日趨成熟。至沈佺期、宋之問加以琢磨,五七律完全成熟。一、文章四友及沈宋體
(一)文章四友
李嶠(ㄐ|ㄠˋ)、蘇味道、崔融、杜審言等被稱為「文章四友」,其中杜審言的五律已達較高的藝術水準,四人大力寫作律詩,樹立文學革新旗幟。
杜審言、李嶠、沈佺期、宋之問都是由進士科及第而先後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入朝時分題賦詠和酬唱的「台閣體」詩,內容雖與宮廷詩人無太大差別,但為唐代近體詩定型做出貢獻。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二)沈宋體
其中沈佺期和宋之問的五七言近體詩歌作品,更標誌著五七言律體的定型。唐初以來詩歌聲律化及講究駢對的趨向日益發展。沈佺期、宋之問等人更在以沈約、謝朓等為代表的「永明體」基礎上,發展平仄規律,全篇平仄的黏對,以及中間二聯必須上下句屬對,從而形成完整的律詩。
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
沈宋雖都曾為宮廷詩人,所作律詩多為應制奉和之作,內容雖無甚可取,但詞采精麗,且數量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詩的黏對規律逐漸為一般詩人所遵守,影響甚大,為近體詩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三、陳子昂
四傑的做法是改造,試著從宮體詩中蛻變出一種新的詩歌,並致力探索新形式。陳子昂的做法則是完全摒棄,直接繼承建安的傳統。
(一)復歸風雅
陳子昂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這篇詩序裏,將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聯繫起來,反對沒有風骨、沒有興寄的作品。這樣,復歸風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興,而是要追蹤多悲涼慷慨之氣的建安風骨,寄託濟世的功業理想和人生意氣,與片面追求藻飾的齊梁詩風徹底地劃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種「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美理想,要求將壯大昂揚的情思與聲律和詞采的美結合起來。 復歸風雅,是陳子昂振起一代詩風的起點,集中體現在他創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詩。
「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沈約)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
李白這幾句話是陳子昂思想的繼承。
(二)豪俠壯闊之氣
陳子昂隨軍北征期間,親臨沙場,有感於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這種興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詩美刺比興的傳統局限,直接建安詩人的梗慨多氣,但沒有興寄無端的苦悶,而是蘊藏著壯偉情懷,展現出不甘平庸、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從四傑開始的那種渴望建功立業的昂揚情調,在陳子昂的這類興寄之作裏更顯激越,帶有壯懷激烈、拔劍而起的豪俠之氣。進一步提出「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美理想,將昂揚情思與詞采之美結合。
前人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在天地無窮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蕩著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氣,形成反差強烈的情感跌宕。一己的悲哀裏,蘊含著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透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撫劍四顧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俠氣概。
四、張若虛及其他
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其中張若虛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最為膾炙人口,它沿用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
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澂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清末王闓(ㄎㄞˇ)運評此詩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
此外,劉希夷七言歌行宛轉流暢,前人多稱賞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今傳誦。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