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所錄共二千餘家,共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帝王至和尚都有作品,可見其蓬勃之發展。
一、庶族崛起,詩家輩出
唐代詩歌從宮廷和貴族的壟斷中解放出來,轉移到庶族文人手中,這是唐詩繁榮的一個直接原因。古詩十九首接近民間,反應現實,兩晉時談玄信佛、梁陳的宮體詩,只有左思、陶淵明、鮑照等人能呈現社會面貌。齊梁詩壇基本上被宮廷詩人把持著,他們生活面狹小,醉心於形式和辭藻;隋末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世族地主的勢力;唐代實行均田制,使中下層庶族地主迅速崛起。
中下層知識份子通過考試可以登上政治舞臺,詩人由貴族轉至中下層知識份子。他們和貴族文人不同,比較瞭解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閱歷,對政治現狀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並且有政治的理想、揭露矛盾的勇氣和進行改革的要求,又能夠吸取民間文藝的營養,遂成為詩歌革新的主力。
二、帝王的提倡
唐朝的統治者不僅一般地提倡,還以詩賦取仕,也就是在科舉考試中增加寫作詩歌的科目。禮部舉行進士考試,大概分為三場:帖經、雜文和時務策,所謂雜文,包括詩和賦兩類。各州府舉行的考試,也大致如此。詩的考試,一般是五言律詩十二句。雖然現在傳下來的考場上作的詩,佳作不多,但這畢竟是一種導向,引導士人們在詩歌的創作上下功夫,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發展。
此外,太宗先後設文學館、弘文館,唱和吟詠;高宗、武后更好樂章,自製新詞,編為樂府。中宗時君臣賦詩宴樂。以詩取士提倡作詩的風氣,對詩歌普及有重要作用。白樂天逝世時,宣宗親作輓詩,可見一斑。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叫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三、詩歌形式各體齊備
只有合於文學內容的要求,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唐朝以前,詩歌已經有近二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許多藝術經驗。既有《詩經》和漢樂府那樣寫實的傳統,也有《楚辭》那樣富於想像力的浪漫傳統。既有漢魏詩人譏刺時政、抒發政治理想,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經驗,也有六朝詩人描寫山水田園,以及運用聲律、對偶等技巧的經驗。此外,四言詩(周初、西東周之際全盛,衰於秦漢)、五言古詩(漢、魏晉南北朝全盛)、七言、雜言,騷體、樂府、古詩、絕句的新體詩(形體音律初具規模),各種詩歌的形式和體裁到了唐朝都已經齊備。唐代積極運用此新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