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中國文學史(十九)樂府詩

樂府詩體制
名稱
常用「歌、行、吟、怨、弄、謠、辭」等為名,如《長幹行》、《琵琶行》、《遊子吟》
本質
民間文學有計畫整理的結果。
格律
字數、句數不限,不重平仄、不重用韻。
句式
多長短句,五七言為主。
入樂
可歌
發展
產生於兩漢:樂府本漢官屬名,職司國家祭典樂制,兼採民間音樂,經採集者稱之。
發達於南北朝:南朝作品婉轉,如《長幹曲》;北朝作品雄渾,如《木蘭詩》。
沒落於隋:與音樂逐漸脫節,徒存其名。
變調於唐:中唐白居易、元稹提倡「新樂府運動」,力求平易,以抒發生民之痛為務,但「不依舊譜,不入樂」,故稱變調。
詩集
一、   昭明文選:選集中有樂府古辭。
二、   玉臺新詠:專收東漢齊梁時代的詩歌總集。
三、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輯漢魏至唐五代的歌辭,最為周全。

樂府原是漢代的掌管音樂的官署。由於專事蒐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後人就用「樂府」代稱入樂的民歌俗曲和歌辭;在六朝,更明確地把「樂府」和「古詩」相對並舉,以區別入樂的歌辭和諷誦吟詠的徒詩這兩類詩歌體裁;宋、元以後,「樂府」又被借作詞、曲的一種雅稱。武帝立樂府的目的是在崇祀的名義下,要求用新聲改編雅樂,以創作的歌詩取代傳統的古辭。
新聲漸替雅樂,並積極促進詩歌的發展,終於在東漢導致五言俗體取代四言雅體的正統地位。

壹、主題精神
一、抨擊統治集團的腐敗
相和歌辭中的《雞鳴》、《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都是西漢娛樂豪貴的歌曲,詩句互有襲同,可能是在流傳中加以拼湊分割的曲之異辭。但它們各有諷諭。
這些對富貴之家的展現,對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具有示範性,後來許多同類作品都是以此作為藍本。「黃金為門,白玉為堂」,到《紅樓夢》中演變成賈府的「白玉為堂金作馬」。
至於三婦織綿鼓瑟的段落,則被單獨劃分出去,名為「三婦豔」,在古代樂府詩中頻繁重複出現,成為富貴之家的象徵。
二、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相和歌辭中的《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則為底層生活的人民伸冤。
《東門行》家裡「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逼得男主人不得不拔劍而起,走上反抗道路。

東門行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餔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 行!吾去為遲!白髮時下難久居。」

《婦病行》敘述婦病連年累歲,垂危之際把孩子託付給丈夫;病婦死後,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討,遺孤在家裡呼喊著母親痛哭。

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飢且寒,有過慎莫笪(ㄉㄚˊ)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

《戰城南》描述了戰場上屍骨縱橫、駑馬嘶鳴的陰森慘象,詩人沉痛地要求烏鴉在啄食屍體之前,先為戰士哀號;痛斥統治者的不義和罪惡,指出:「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鬭死,駑馬徘徊鳴。

《十五從軍征》則通過一個老兵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他少小入伍,老大回鄉,只見家園殘破,親友凋零。他孤獨地採掇雜穀野菜作飯,「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茫然地倚門東望,不禁傷心淚落。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塚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向東望,淚落沾我衣。

三、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
追求堅貞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大膽潑辣,毫不掩飾。
《上邪》乃鐃(ㄋㄠˊ)歌之一,收錄於鼓吹曲辭,是女子自誓之詞,用語奇警,別開生面。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有所思》為另一篇鐃歌,反映未婚女子由愛到恨的變化及表現。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ㄇㄟˋ)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它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ㄙ),東方須臾高(皓)知之。


貳、敘事成就
兩漢樂府敘事詩標誌中國古代敘事詩的成熟。
一、捕捉戲劇化的鏡頭
從《十五從軍征》到收錄在古詩類的《上山采蘼蕪》等,莫不藉著突發性或具戲劇張力的鏡頭來闡明主角的思緒及處境。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雲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二、著重鋪陳以襯托人物
樂府詩善於鋪陳場面,如《陌上桑》篇幅不長,但作者為描寫羅敷樣貌打扮及眾人圍觀的場景,不吝筆墨,詳細描繪。

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陌上桑》

另方面,無論秦羅敷、羅敷夫婿、劉蘭芝,其為男為女,都通過詳細描寫服飾儀仗來襯托他們的美麗或富貴,或表現主角的個性,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被趕回娘家,仍舊盛裝打扮,顯示個性堅強的一面。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上堂謝阿母,母聽去不止。

三、以單純敘事來經營
因敍事詳盡而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除了像《孔雀東南飛》這樣長篇的敍事詩中偶而穿插抒情詩句外,其餘各篇中純粹抒情的句子極其罕見,都是以敍事為主。
《十五從軍征》對復員老兵家園荒蕪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對老兵還家後的行動也有詳細的敍述,唯獨不用專門文字抒發內心的悲哀。

肆、樂府分類
樂府歌辭的分類,相沿從屬音樂歌曲。明、清以後一般沿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的分類。《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十二大類。其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幾乎薈萃於相和歌、雜曲歌、清商曲、橫吹曲四類。


《郊廟歌辭》、《燕射歌辭》︰廟堂、祭祀音樂
《鼓吹曲辭》、《橫吹曲辭》︰軍樂、荊楚鄭衛之聲
《相和歌辭》、《清商曲辭》︰多漢代民歌 。《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西曲歌等類。
《舞曲歌辭》、《琴曲歌辭》︰前者分雅舞和雜舞,後者為配合琴曲的歌辭。
《雜曲歌辭》︰包羅萬象
《近代曲辭》︰隋、唐樂府
《雜歌謠辭》︰歷代歌謠 中不入樂的徒歌謠辭統歸一類。
《新樂府辭》︰唐代新題樂府詩。


伍、樂府詩和古詩的差別

樂府詩和古詩除了在音樂意義上有所區別以外,實際上是二而一的東西,界線並不明顯。
就以樂府詩和《古詩十九首》主要的差別:
一、樂府詩多社會性的敘事詩,如《上山採蘼蕪》《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
《古詩十九首》篇篇都是詠嘆人生的抒情之作。
二、樂府詩大多是民間創作,但也有文人歌詠;《古詩十九首》完全是文人作品。
三、兩者篇幅長短差距大。《古詩十九首》當中最長不多於二十句。


陸、對後世的影響
一、詩歌形式的創造
樂府詩體裁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氣息濃厚。與先秦傳統的詩歌四言形式相比較,以五言為主的兩漢樂府歌辭是一種新體、俗體。大致經歷了從民歌到文人創作、從入樂弦歌到徒歌、從長短不一的雜言到整飭的五言的發展過程,其間文人的加工和創作,顯然促進了雜言體和五言體的成熟。
五言體的影響最大,從東漢班固《詠史詩》開始,文人擬作五言體,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體的影響自建安以後日深,唐代李白樂府歌行如《蜀道難》、《將進酒》等,取得空前成就。
二、《詩經》寫實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由借用漢樂府舊題到擺脫舊題而自創新題,由少數人的擬作到形成運動,說明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代詩人的影響愈來愈顯著。從建安時代起,凡以詩歌抨擊政治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而取得顯著成就的詩人,大都從兩漢樂府中汲取藝術養料

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誌》
建安曹操諸人的古題樂府:以樂府舊題詠時事。
杜甫創作的新題樂府:「即事名篇,無所依傍」。所作如《兵車行》、《麗人行》等。
白居易所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歌詩合為事而作。



三、敘事技巧
敘事詩的寫作技巧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非常顯著。諸如人物對話或獨白的運用,人物心理描寫和細節刻劃,語言的樸素生動等,都成為後代反映社會現實詩人的學習榜樣。
其敘事詩的突出特點是善於抓住詩中主人公遭遇的矛盾衝突,通過富有個性的對話或自述,運用鋪張排比的手法來交待情事,見出神態,表達主題思想。
如《孔雀東南飛》一開始就寫劉蘭芝向焦仲卿傾訴委曲,提出離婚的要求,將這場婚姻悲劇的尖銳衝突一下子展開;此後則通過各個人物的對話來推進悲劇的發展,同時在對話中或插敘中渲染人物性格和悲劇氣氛。其他如《東門行》、《上山採蘼蕪》也都通過對話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