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總說》
詩經 | 內容 | 十五國風(地方歌謠)、三頌(廟堂樂歌)、二雅(士大夫歌詠) |
篇章 | 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小雅六篇有目無文,計得三百零五篇。 | |
別名 | 今流傳本為漢毛亨作傳,故又稱毛詩。 | |
六義 | 內容(風雅頌),作法(賦比興) | |
注疏 |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 |
其他 | 今本詩經為孔子刪定本;明清以降之通行本乃朱熹作詩集傳,多廢詩序。 |
《篇目:風、雅、頌》
本三一一篇,去掉有聲無辭的笙詩:
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現存305篇。
名稱 | 主要年代 | 定義 | 分類 | 內容 |
風 | 西周後期至東周初期(厲王被逐至平王東遷) | 國是地區、方域之意。十五國風即地方土樂。 | 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風等十五國風。 多為諸侯國名、地名,王是指東周王畿洛陽。豳風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東周作品。 | |
雅 | 鄭樵:宗廟之音曰頌、朝廷之音曰雅。 雅即正,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的樂調。 | 大雅 | 三十一篇大部分作於西周初期,用於諸侯朝會。 | |
小雅 | 共七十四篇,大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用於貴族宴享。 | |||
頌 | 武、成、康、昭的西周盛世。 |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 周頌 | 西周初期周王朝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歌頌祖先的功德並祈求降福子孫。其中有幾首寫到當時農業生產的情況,是研究當時社會經濟的重要史料。 |
魯頌 | 產生於春秋中葉魯僖公時,貴族用於宗廟的樂章。有許多誇張的描寫,它對漢大賦的形成產生影響。 | |||
商頌 | 大約是殷商中後期,貴族用於祭祀祖先商王的頌歌,如《玄鳥》、《長髮》、《殷武》等篇,描敘商民族在開國時期經過艱苦鬥爭,終於成就大業,雖屬歌功頌德,卻頗有宏偉氣象。 |
《作法:賦、比、興》
名稱 | 《詩集傳》定義 | 作法 | 作品舉例 |
賦 | 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賦是一種基本的表現手法,常於賦中用比,或者起興後再用賦。 | 《豳風.七月》 敍述農夫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 |
比 | 以彼物比此物也 | 以具體的動作和事物來比擬難言的情感和獨具特徵的事物。 |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頷如蝤蠐(ㄑ|ㄡˊ ㄑ|ˊ),齒如瓠(ㄏㄨˋ)犀。螓(ㄑ|ㄣˊ)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 |
興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 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或烘托渲染環境氣氛,或比附象徵中心題旨。 | 《周南.桃夭》 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禮的熱鬧喜慶互相映襯。而「有蕡(ㄈㄣˊ)其實」)、「其葉蓁蓁」,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出嫁後多子多孫、家庭幸福昌盛的祝願。 |
壹、詩經時代
一、社會型態農業經濟方面,《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暗示周民族依靠農業興起。《生民》中描寫的周族祖先後稷,教導人民耕種,成了農神;公劉(後稷的曾孫)居豳,古公亶父(ㄉㄢˇ ㄈㄨˇ,文王的祖父。初居邠ㄅ|ㄣ,為避狄人侵擾,遷於岐山之下,邠人皆追隨,乃於其地立國,國號周)居歧山,因事農而發展,可知文王以前在關中一帶已實行農業。思想文化則體現宗教初期敬畏之情,《禮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利用迷信統治,返古復始的倫理高尚情感。
二、時間地域
周初至春秋中期。從西周初年(西元前十一世紀)到春秋中葉(西元前六世紀)大約五百年間。其產生的地域,相當於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
貳、詩經內容
《四始》鄭玄以為,《風》《大雅》《小雅》《頌》乃王道興衰所本,是《毛詩》版本的四始。
司馬遷:「《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一般認為是《魯詩》說法。
《正變》
《風》和《雅》都有正變之說。《詩大序》:「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此指作於盛世的詩屬於正詩,成於亂世的詩,即是變詩。鄭玄《詩譜序》認為,舉凡文武成諸王的詩,屬正詩,懿王以後的詩謂之變詩。
《六義》
風
風即音樂曲調,《國風》是各地區的樂調,相當於地方土樂,國有地區、方域之意。《詩經》包括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大部分為民歌。
《詩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詩集傳》:「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裏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詩大序》之風指「教化」,同時也指百姓對為政者施政缺失的諷刺,直將詩歌視為諫書,強調它和時代以及政治的關係,極力賦以「美」、「刺」的意義;《詩集傳》有理學脈絡,廢詩序,多有新意,著重男女相悅。後世說《詩》者也多以《詩集傳》為宗,影響深遠。
雅
《詩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詩集傳》:「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會朝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
雅即正,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的樂調,產生地域在黃河流域接受周文化較高的地區。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詩大序》之雅指王政上的規勸;《詩集傳》則說明大小雅作為祭祀宗廟及宴樂之用。
頌
《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詩集傳》:「頌者,宗廟之歌。」
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都是舞曲,共四十篇,分《周頌》、《魯頌》、《商頌》。
周代最高級之祭祀詩即《頌》,僅有周王朝本身以及經過特許的魯國、宋國可使用,因魯國乃周公子伯禽封國,宋是商朝後裔。《頌》有祀神和祭祖二者,前者如豐收後感謝後稷,後者多以周代開國君主太、王、武王最多。
賦
朱子《詩集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鍾嶸《詩品序》:「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敍地表達出來。賦是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用比,或者起興後再用賦,多見於《風》、《頌》。使用「賦」的手法最典型的是《豳風.七月》,它敍述了古代奴隸們一年的生活,基本上是鋪陳其事的敍述,而不借助比興。
比
朱子《詩集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子語錄》:「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鄭玄《周禮注》:「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借一個事物來比喻本事或情感。
《詩經》中「比」的手法運用十分廣泛,比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以老鼠比喻為政者之腐朽本質,同時寄寓了詩人強烈的憤恨之情。
興
朱子《詩集傳》:「興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事物的發端。後世往往比興並稱,用來指《詩經》中通過聯想,想像寄寓思想感情於形象之中的創作手法。
《詩經》中「興」的運用情況比較複雜:有的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的詞」,即開頭起調節韻律,喚起情緒的作用,興句與下文在內容上的聯繫並不明顯。《詩經》中更多的興句,與下文有著委婉隱約的內在聯繫,或烘托渲染環境氣氛,或比附象徵中心題旨,構成詩歌藝術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參、文學特色
一、現實主義精神《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國風」和「二雅」中,表現尤為突出。許多原來是流傳在人民口頭的作品,它是民間的集體創作,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也是《詩經》的精華所在。
(一)為宗廟宮廷服務
禮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說明周人對鬼神的基本態度,而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以祭祀、歌頌祖先為主,或敍述部族發生、發展的歷史,或讚頌先公先王的德業,總之是歌功頌德之作。
《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被後世認為是周族史詩。
(二)反映民間生活
其一,農業生活發展
《周頌》中的《臣工》、《噫嘻》、《豐年》、《載芟(ㄕㄢ)》、《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種藉田,春夏祈穀、秋冬報祭時的祭祀樂歌;《豳風》中的《七月》是農事詩中最值得注意的作品,也是風詩中最長的一篇,直接反映周人農業生產生活,詩中客觀反映出農夫和貴族生活的懸殊差別,從對當時農業生產、農夫生活的平鋪直敍中抒發哀怨和不滿。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畢發,二之日粟烈。無衣無褐,何以足歲?《七月》
其二,男女感情婚姻
《國風》以戀愛婚姻為題材的民歌數量最多,也最富情采。有的表現熱戀的歡樂,有的表現相思之苦,都顯示了古代人民單純開朗的性格和純潔質樸的心靈;如《鄭風》中的《狡童》和《褰(ㄑ|ㄢ)裳》寫熱戀中的女子對情人的戲謔,幽默而風趣。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ㄐㄩ)。《褰裳》
(三)呈現社會喪亂、針砭時政
怨刺詩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國風》中。
《大雅》中的《民勞》、《板》、《蕩》等,《小雅》中的《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等等, 反映厲王、幽王時賦稅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會弊端叢生,民不聊生的現實。
《國風》中的《魏風.伐檀》、《魏風.碩鼠》、《鄘風.相鼠》、《齊風.南山》等,或諷刺不勞而獲,貪得無厭者,或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醜惡,辛辣的諷刺中寓有強烈的怨憤和不平。
這些被後人稱為「變風、變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會黑暗的產物。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ㄔㄣˊ)。《大雅.蕩》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魏風.碩鼠》
二、成熟多樣的語言風貌
(一)句式錯綜變化
四字句節奏鮮明而略顯短促,二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濃厚民歌特色,重疊反覆,四言為主,有長短不齊(二至八)句。
三字句:摽有梅,其實七兮。《召南.摽有梅》
四字句: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小雅.伐木》
八字句: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魏風.伐檀》
(二)用韻渾然天成
大致有句句押韻、隔句押韻、和一二四押,而三不押的形式,使之整齊中有錯落之美。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回環往復,節奏舒卷徐緩,增加了修辭美,表達細膩情感。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ㄍㄠˇ)為出日之容,瀌瀌(ㄅ|ㄠ)擬雨雪之狀,喈喈(ㄐ|ㄝ)逐黃鳥之聲,喓喓(|ㄠ)學草蟲之韻。皎日嘒(ㄏㄨㄟˋ)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文心雕龍.物色》
蕭蕭馬鳴,悠悠旆(ㄆㄟˋ)旌。《小雅.車攻》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瀟瀟,雞鳴膠膠。《鄭風.風雨》
古雲《詩經》「裏諺童謠、矢口成韻」、「動於天機,不費雕刻」,可知這種「矢口成韻」和自然和諧的歌聲中,已形成了詩歌的初步韻律,具備著各式韻律的規模,而為後代詩人所取法。
(三)善用語助詞
多樣的語助詞,使形式、音律更美,擴大語言的表現能力。尤以《國風》中出現頻率最高。
唐代成伯瑜雲:
「已焉哉,謂之何哉!」傷之深也。《邶風.北門》
「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悔之深也。《齊風.著》
「其樂只且」美之深也。《王風君子‧陽陽》
肆、影響及價值
一、成立抒情言志的傳統《詩經》中以個人為主體的抒情發憤之作,為屈原所繼承。
《史記.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離騷》及《九章》中憂憤深廣的作品,兼具《國風》、《二雅》的傳統。
漢樂府詩緣事而發的特點,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
後世詩人往往宣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感歎齊梁間「風雅不作」,他的詩歌革新主張,就是要以「風雅」廣泛深刻的現實性和嚴肅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質樸自然、剛健明朗的創作風格,來矯正詩壇長期流行的頹靡風氣。李白《古風》慨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杜甫更是「別裁偽體親風雅」,杜詩以其題材的廣泛和反映社會現實的深刻而被稱為「詩史」;白居易稱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
二、活潑的文字及用韻
曹操、嵇康、陶淵明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直接繼承《詩經》的四言句式。《詩經》其他各種句式當時只是單句,後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時,後世箴、銘、誦、贊等 文體的四方言句和辭賦、駢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詩經》。
三、比興手法的濫觴
《詩經》中僅作為詩歌起頭協調音韻,喚起情緒的興,在後代詩歌中仍有表現。比興成了一個固定的詞,用來指詩歌的形象思維,或有所寄託的藝術表現形式。
後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興句起頭的很多。漢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以及魏晉時期許多文人的創作中,都不乏其例,這明顯是對《詩經》起興手法的繼承;興句和所詠之辭融為一體, 構成詩的意境,則是《詩經》比興發展的更高階段。
屈原在《楚辭》中,極大地發展了《詩經》比興寄託的表現手法。而許多詩人也緊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寫了許多寓有興寄的作品。比興的運用,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