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中國文學史(十八)屈原和宋玉

參、屈原
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ㄌㄩˊ)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ㄗㄣˋ)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兩次放逐:漢北(懷王末年)、江南(頃襄王)。
《離騷》
一、主題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離騷》者,猶離憂也。」反映屈原對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和他熱愛宗國願為之效力 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抒發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二、結構
首段:敘述自己高尚人格與放逐歷史,並追敘古代史事
詩的前面部分是從自己的世系、品質、修養和抱負寫起,回溯了自己輔佐楚王所進行的改革弊政的鬥爭及受讒被疏的遭遇,表明自己「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絕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態度與「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
二段:加入神話傳說材料、想像與精神昇華
中間部分是藉女嬃(ㄒㄩ)勸告、陳詞重華,總結歷史上興亡盛衰的經驗教訓,闡述「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並從而引出神遊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現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末段:天門不開,陳志無路
以「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殷的賢臣,諫君不從,投水而死)之所居!」結尾。最後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後,轉而請靈氛占卜、巫鹹降神,詢問出路,從中反映了去國自疏和懷戀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騰遠遊之中,「忽臨睨夫舊鄉」,終於不忍心離開自己的祖國,最後決心以死來殉自己的理想。

三、特色:香草美人的意象
《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ㄈㄨˊ)妃佚女以譬賢臣。(王逸《楚辭章句》)
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或「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ㄓㄨㄛˊ)謂餘以善淫」比擬自己和君王的關係;又如「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等,以這種男女之間感情的不諧比喻君臣的疏遠。可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擬棄婦而抒情,所以全詩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以夫婦喻君臣不僅形象生動,深契當時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而《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持並豐富了美人意象。

四、形式
(一)突破《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
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統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則往往配以「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也有全句不用虛字的。這種新的詩歌表現形式,為《詩經》以後興起的騷體文學奠定了基礎。
(二)多用對偶
已出現了錯綜對,如「固時俗之工巧兮,偭(ㄇ|ㄢˇ,違背)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
度」。在一句中,還往往以雙聲配雙聲,疊韻配疊韻。形成《離騷》的詩句在錯落中見整齊,在整齊中又富於變化的特點,讀來節奏諧和,音調抑揚,具有一種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
(三)大量運用楚地的方言詞彙
如「汨、搴(ㄑ|ㄢ)、莽、馮、羌、諑、侘傺(ㄔㄚˋ ㄔˋ,失志的樣子)、閶闔」等,並常將狀詞冠於句首,帶有濃厚的南國情調和地方特色。詩中對形容詞的使用也十分恰切並具有新意,如「總總」寫雲霓翻騰之貌,「岌岌」喻高冠聳然之勢,「蜿蜿」狀神龍遊動之態,都可謂循聲得貌,曲盡其妙。

《九章》
屈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輒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朱熹《楚辭集注》)

屈原所作的一組抒情詩歌的總稱,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等九篇作品。多是詩人兩次流放期間片段的生活記錄。《九章》較之《離騷》具有更多的紀實性,為研究屈原生平思想提供重要的材料。藝術上主要採取直接鋪敍、反覆抒寫的手法,所表現的情感較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則略遜於《離騷》。

《橘頌》寫當時遊說之士楚才晉用、朝秦暮楚。以橘樹歲寒不凋,比擬自己受命不遷,橫而不流;《抽思》為流放漢北時作品,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懷王未死),又懷念南方故鄉;
《思美人》媒絕路阻之語;《哀郢》敘述遭流放的地點和路程,情感深厚,對醜惡現實憤恨,對國土、百姓的熱愛。王夫之認為《哀郢》作於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陳之年;《涉江》說明由湖北入湖南的經歷,在旅途中流浪無定。《懷沙》則記錄自漵浦到汨羅,其絕命詞。


《九歌》
《九歌》原是流傳於江南楚地的民間祭歌,其大規模表演,屬於楚宮廷,九歌極可能是屈原在朝供職時,或在他被逐後,依據湘水、沅水一帶民間祭神樂歌形式而創作的一套結合舞蹈的大型組歌,多依民間巫歌改作。祭祀神鬼的舞曲,乃歌辭、音樂、舞蹈混合而成,為中國古代歌劇的雛形。所祭的十種神靈,從古代人類宗教思想的淵源來考察,都跟生產鬥爭與生存競爭有密切關係。十種神靈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天神:天神(東皇太一)、雲神(雲中君)、日神(東君)、命神(大司命、少司命)
二、地祇:愛神(湘君、湘夫人)、河神(河伯)、山妖(山鬼)
三、人鬼:國殤(戰士之魂)

《東皇太一》地位尊於他神,且描述也莊重,當是《九歌》主祭之神,其他為陪祭;《禮魂》為送神曲可確定無疑,古今學者多有闡述。《九歌》語言自然清麗,優美而富有韻味,節奏舒緩深沉,不論是寫情還是摹景,都能曲盡其態,有極強的表現力。在傳達悲劇性的意境中,尤能低迴婉轉,韻致悠長。清陳本禮《屈辭精義》贊之曰:「激楚揚阿,聲音悽楚,所以能動人而感神也。」

《天問》
所謂「天問」,就是列舉出歷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現象,對天發問,探討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道理。詩中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二個問題,大致次序是先問天地之形成,次問人事之興衰,最後歸結到楚國的現實政治,線索基本清楚。《天問》以一個「曰」字領起,《天問》作連續發問,有一問到底之勢,體式比較特殊。簡短的句式,節奏明快而強烈,能有效地宣洩積蓄已久的激情,這是《天問》的特點。全詩基本上以四言句為主,間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為一組,每組一韻,也有極少數兩名一韻。全詩顯得整齊而不呆板,參差錯落,奇崛生動。

《招魂》
屈原為招懷王之魂而作,「朕」、「吾」指作者自述,「君」、「王」指死者。
全詩由引言、正文、亂辭三部分組成,內容主要是以聚集美的屋宇、奢華的服飾、豔麗的姬妾、精緻的飲食以及繁盛的舞樂,以招徠楚懷王的亡魂。上半篇通過巫陽口氣,對地獄的恐怖加以描述;下半篇寫楚國宮廷的華麗生活,以「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作結。
通篇想像奇詭,辭藻華贍。在鋪陳排比的手法上開漢代大賦的先河。



肆、宋玉
戰國末年富才華的南方詩人,文風乃屈原的繼承者。在屈原之後,還出現了一些深受屈原影響的楚辭作家。唐勒、景差(ㄘㄨㄛ)無作品流傳下來,只有宋玉有作品傳世。現在可以基本認定為宋玉所作:
《昭明文選》中收錄作品:《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
《楚辭》中收錄作品:《九辯》
宋玉歷代傳誦的名作,無不體物細緻,構思巧妙,極盡鋪陳之能事。其辭賦是在屈原的直接影響下創作而成的,並在文辭等形式方面有所發展。它們是由楚辭而至漢大賦的過渡階段。

《九辯》
一、思想風格
最可信的宋玉作品,古代樂名,辯猶遍。《九辯》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內容主要是抒發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讒見疏、流離失所的悲哀,批判楚國黑暗的現實政治。
表達「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詩中對現實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並表達了詩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餘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的志尚。
魯迅《漢文學史綱》謂:「《九辯》……雖馳神逞想,不如《離騷》,而淒怨之情實為獨絕。」《九辯》顯然繼承《離騷》的抒情傳統,把個人的身世之悲和對國家命運的關懷聯繫在一起,形成悲憤深沉之風格特徵。

二、影響
《九辯》中描寫窮苦文人在秋風中的哀愁,開創中國文學的「悲秋」主題,也成為後世文人觸景傷懷,寄慨身世的濫觴。「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草木搖落而變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