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字子固,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三十九歲中進士。官至中書舍人。死後諡「文定」。擅長記敘文與論說文。
一、儒學正統
曾鞏自稱「家世為儒」,嚴守「聖人之道」。他是歐陽修最得意的門生,他的文學思想和散文創作都深受歐陽修的影響,但比歐陽修更著重於道,儒學正統氣味較濃,人稱「醇乎其醇」。
二、雅正婉轉的風格
他的文章立意雅正,文思超逸,如《撫州顏魯公祠堂記》,並非泛泛記述顏真卿的生平,而是突出其正氣凜然、連遭斥逐、慷慨就義、死而不悔的高風亮節。
他行文從容舒緩,婉轉曲折。如《上歐陽舍人書》,本意是感謝歐陽修為他祖父作了一篇墓碑銘,開頭難免要說一兩句感謝的話;接著就筆鋒一轉,大談碑銘的意義及碑銘與史傳的異同;又幾經轉折,引出碑銘必須由道德高尚而又善寫文章的人來作,才能傳之於世,自然過渡到對歐陽修道德文章的稱頌;最後才揭出主旨,感激歐陽修對自己的提攜,和為其祖父作碑銘的厚恩。真可謂一波三折,搖曳多姿。
《墨池記》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一、用記敘文的題目做議論文
它先用六十九個字記敘墨池的處所、形狀和來歷,然後轉入議論,用二百餘字的篇幅,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進而引出無論深造學業或道德,都必須依靠後天勤於學習的深刻道理,說明自己作《記》的主旨乃是勉勵世人努力學習。可見它以記敘開頭,主體卻是議論;記敘極簡明扼要,議論卻層層遞進,精嚴細密。
二、用小題目做大文章
「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本是小事一樁,但張芝之所以成為「草聖」,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正是由於這種勤學苦練的精神。因此,作者以墨池為媒介,借事立言,託物明理。先論證王羲之的成就,「非天成也」,而是「以精力自致者」;再由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都不是天生的,而是苦學所致。文章由小見大,因小及大,步步推進,內容精警,意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