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學識淵博,多才多藝,集政治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詩歌理論家、史學家、經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書法家於一身,是北宋文化的傑出代表。他主張革新政治,是「慶曆新政」的積極參與者。他主編的《新唐書》、自著的《新五代史》,都是中國的史學名著。他在經學上也造詣很深,有不少創見。他的《集古錄》,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金石學專著。他參加編寫的《崇文總目》、自著《新唐書‧藝文志》是中國目錄學的重要著作。他的書法「遒勁可愛,人皆寶之」。
壹、北宋文壇領袖
歐陽修成名較早,中進士後不久,就與蘇舜欽、梅堯臣、尹洙等著名文人結為文友,倡導詩文改革,影響逐漸擴大,「以文章名冠天下」。歐陽修先後引薦了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人。
宋仁宗嘉祐元年,他主持進士考試,一掃當時流行的險怪艱深的文風,提倡平易曉暢的文風,排除重重阻力,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和後來成為大哲學家的程顥、張載等傑出人才。此後五六年間,北宋文風大變。一時文壇名家,大多是他的好友或門生。
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主將,並栽培提拔了不少人材,大多成為古文運動的骨幹。他的詩歌開一代詩風,他的詞流傳更廣。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一種以隨筆論詩的新形式,影響深遠。其聲望高,文章好,被譽為「大手筆」。當時文士奉為「模範」,爭相效法,稱他為「今之韓愈」。正如蘇軾所說:「天下翕然師尊之」,確實當之無愧。
貳、古文理論新發展
一、重定文與道的關係
歐陽修崇儒尊韓,在古文運動的理論上是和韓愈一脈相承,認同道對文的決定性作用。但他同時也看到了道與文的區別,並肯定了文的獨立地位,強調了文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事信言文,乃能表見 於後世」,並說《詩經》等著作「皆善載事而尤文者,故其傳尤 遠」(《代人上王樞密 求先集序書》)。大意是說,記事可信而又有文采,才能流傳久遠。這就糾正了宋初古文家主張道即是文的偏頗;而他和後來道學 家輕文重道,甚至認為文能害道的觀點,也有根本的區別。
二、擺脫道統觀念的束縛
歐陽修強調「六經之所載,皆人事之切於世者」,反對「棄百事不關於心」,這就把儒道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道統」觀念的束縛,有利於創作反映現實生活的文章。
參、行文風格
一、委婉曲折
蘇洵 稱讚歐陽修的文章「紆徐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舒暢,無所間斷」。如《新五代史‧伶官傳序》,通過五代時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總結歷史教訓。全文一波三折,抑揚頓挫,大起大落,令人一唱三歎。文章一開頭就說:「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表面上沒有否定天命,但實際上卻強調了人事,而把天命放到次要地位,甚至完全架空了,這就是曲筆的妙用。
三、前後呼應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文中先寫李存勖當初如何發憤圖強,統一中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接著筆鋒一轉,概述李存勖勝利之後,貪圖安樂,以致急劇敗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從而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最後筆鋒又一轉,通過李存勖前盛後衰的對比,引出「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教訓。
三、情真意摯
感情豐富是歐陽修散文的又一特色。例如《瀧岡阡表》,是他為亡父寫的一篇墓碑文,旨在頌揚父親的仁、孝、廉;但他不作空洞抽象的稱頌,而是用具體的言行來表現。
《瀧岡阡表》中寫到每當逢年過節祭祀祖母時,父親必痛哭流涕道:「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偶有酒食時,父親又痛哭流涕說:「昔常不足,而今有餘,其何及也?」人子之孝,表露無遺。
此文雖為亡父而作,但很自然地寫到亡母,著墨不多,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卻很深刻。如作者被貶官到偏遠的地方時,「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娓娓道來,如敘家常,字字句句,都傾注了作者對父母的崇敬與追思,情深意切。
四、平易自然
歐陽修竭力扭轉北宋初期險怪艱澀的文風,倡導平易自然之美。他的散文正體現了他這種美學思想。所以朱熹稱讚歐陽修的文章「平易」,只用「尋常」的字。宋人羅大經早已看出:韓、柳的文章還用了一些難字、奇字,但歐陽修只用普通的字,平常的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
例如平易中有深意的《秋聲賦》,運用形象的比喻,從色、容、氣、意、聲等方面描摹秋天的情狀,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進而抒發深沉的人生感慨。開端:「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竦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 。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結尾:「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歎息。」語言很平易,但平易之中有深意,那戛然而止的結尾,尤耐人尋味。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全文概述
這是一篇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當時歐陽修因革新失敗而被貶官在滁州。它描繪了醉翁亭周圍的山水景色,記述了作者與滁州百姓宴遊其間、官民同樂的情景,隱含著作者以遨遊山水來排遣苦悶的心態。
二、工於寫景
寫法是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從環繞滁州的群山寫到釀泉,再點出泉邊的醉翁亭,進而描寫四季美景與宴遊之樂,層次分明,詳略有致。
三、語言特色
本文駢散相間,以散文句式為主,也用了一些駢文的句子,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等。又多用「……者……也」的句式,並連用了二十一個「也」字,讀來朗朗上口,極富韻律美。
四、千錘百煉
如文章的開頭,初稿原作「滁州四面皆有山」等等,凡數十字;經反覆刪改,最後才定為「環滁皆山也」,只五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