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中國文學史(二)漢代史傳散文

壹、產生背景

中國史官建置極早,他們掌管國家的典冊,記言記事,積累並整理了大量文獻,供統治者諮詢和使用。現存的儒家五經及《左傳》、《國語》等,其初大都出於史官之手。史傳文學的發展趨勢:

其一,戰國以後,特別是經過秦火,至漢王朝建立時,史官制度已名存實亡,典籍圖書的散失更加嚴重。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時,社會經濟、文化才出現了繁榮的景象。與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一致,總結整理歷史資料就成為文化思想的必然趨勢。

其二,大事記於策,小事記於簡。把簡策按時間順序編在一起,就成為史書,如魯《春秋》;爾後至戰國時代,又有編年體的《左傳》,國別體的《國語》、《戰國策》等。

先秦歷史散文由綱目式的大事記發展到對社會生活廣泛而具體的敘述,由單純的記事發展到記事又寫人,由概念性的表述發展到形像生動的刻畫。《史記》已是傳記文學的成熟表徵。


其三,開始出現文史分流,宋代鄭樵說:「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捨其書。」自《史記》以後,史學家致力史實考核,文學家自闢蹊徑。

貳、影響

就《史記》而論,它為史書奠定良好體例,並深遠影響後世散文創作。

唐宋古文八大家的筆法或多或少都受到《史記》的影響,如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梓人傳》;唐代傳奇中的俠義類小說,即《史記》中《游俠列傳》、《刺客列傳》轉化而來,更遑論元、明戲曲中的影響。就《漢書》而言,因是官修史書,文字不若《史記》自由,但其書中收有大量辭賦,亦成了文學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