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縣人。因歐陽修的引薦,當上霸州文安縣(今河北省文安縣)主簿的小官。擅長論說文與書信。蘇洵立足於現實,著書撰文,都是談論「當世之要」,目的是為了經世致用。文章風格方面,他顯然深受《戰國策》和賈誼的影響,具有戰國縱橫家的風采。具體來說,他的文章有三個特點:
一、縱談古今、議論風發
如《衡論》、《上皇帝書》等文,針對北宋朝政的弊病,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改革的主張;《權書》則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為抗擊遼國與西夏的侵擾提供謀略。這些作品都寫得筆力雄健,議論縱橫,說理透闢。所以歐陽修稱讚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
二、不拘成說、獨出新意
如《管仲論》責備管仲晚年不能舉賢自代,以致身死之後,齊國大亂。見識高明,發人所未發;析理精微,富於雄辯,說服力很強。
三、語言質樸、老辣犀利
蘇洵的古文善於鋪陳排比,氣勢雄壯,「若決江河而下也」(曾鞏《蘇明允哀辭》)。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一、時代背景
北宋王朝經常被遼國與西夏侵擾,當政者畏敵如虎,於是採用割地進貢的國策,以求苟安,但後果卻使國家日益貧弱,更助長了敵人的侵略野心。
二、主題思想
本文借六國割地「賂秦」招致滅亡的歷史教訓,諷刺北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批判屈膝求和的投降思想,勸告當政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文章立意高遠,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是一篇借古諷今的傑作。
三、藝術特點
本文開門見山,劈頭就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然後從不同的角度,反覆論證,層層深入,歸結出六國賂秦的原因在於「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最後指出:六國只不過是諸侯小國,如果堂堂大國也走六國覆滅的老路,那就「又在六國下矣」。開頭是敲響警鐘,結尾是畫龍點睛。全文語言簡勁而生動,縱橫恣肆,雄辯滔滔,氣勢充沛,說理透闢,頗有戰國縱橫家的風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