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的餘風猶存。一些作家繼承先秦諸子的優良傳統,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面對現實,分析形勢,勇於表示自己的政治見解和主張,使漢初政論文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陸賈根據大亂之後需要休養生息的社會要求,著《新語》十二篇,針對秦代實行嚴刑峻法的惡果,引述《詩》、《書》、《春秋》、《論語》,宣揚儒家貴仁義、賤刑威的思想,是漢代最早的政論散文,文章質樸,議論切實,開賈誼、晁錯政論文的先聲。
壹、賈誼
賈誼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善於運用不同歷史事實的對比來分析利害,在鋪張渲染的描寫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氣勢,富於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抱有改革政治的熱情,又受到壓抑,因而筆端常帶感情,議論說理毫無顧忌,行文暢達而不浮淺,語言犀利激切,富於文采。
力主中央集權、削弱藩鎮,「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全力擊潰匈奴;民生方面則強調以民為本、重農抑商,鼓勵生產。
魯迅說:賈誼、晁錯的奏疏,「皆為西漢鴻文,霑溉後人,其澤甚遠」。
《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為主要名篇。
貳、晁錯
在政治上,力主削弱諸侯勢力,維護漢帝國的統一,觸犯了朝內貴戚勛臣和諸侯的利益,因而遭到激烈反對。景帝即位,晁錯遷為御史大夫。「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倖傾九卿」。景帝時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兵叛亂,晁錯被腰斬於長安東市。
《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二疏主張募民備塞,防禦匈奴的入侵。他又敏銳地注意到農民流亡的社會現象,指出人民流亡的最終原因是由於官府的急政暴賦和商人的兼併所造成;所以主張重農貴粟,提出募粟入官、輕徭薄賦的政策。
參、桓寬
西漢宣帝時的桓寬,自鹽鐵會議的文獻,剪裁、組織而成《鹽鐵論》,不僅保存了西漢中葉的經濟思想史料,也對當時的社會面貌有具體生動的反映。《鹽鐵論》的議論從實際出發,針砭時弊,頗中要害;語言簡潔流暢,渾樸質實。文體及形式特點:
其一,借鑑了漢賦主客問答的方式,以文學賢良為一方,以御史大夫等為另一方,進行辯論,雙方互相詰難,使論點不斷深化。
其二,它是漢賦的一種變體,在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有創新意義。
全文採對話體,彼此詰難,相互辯駁。有從容細緻的說理,有以尖銳激烈的言詞批駮對方,有生動的比喻和具體事例以增加論點的說服力,給人以深刻印象。
肆、王符
個性耿直不和流俗,自名作品三十多篇為《潛夫論》。主張崇本抑末,薄葬節儉,反對浮侈,要求愛惜民力,澄清吏治,選舉賢能,打破豪族權貴對政權的壟斷。
伍、王充
西漢末年,讖緯(讖錄和圖緯,皆為占驗符命的書)之學興起,東漢大盛,使空疏的經學又增加了神學色彩,一般士人也無不受到影響。所有這一切,使一般政論文也蒙上了空疏神秘的經學霧障,迂腐板滯而缺少生氣。王充是東漢初年的思想家,高舉「疾虛妄」的旗幟,批判了當時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對於天道神權命運的迷信,並對傳統的思想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傳世名作《論衡》,感於當時著作之風氣,表現其思想及對文學之定義。綜其思想:
一、批判儒家
批評當時儒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聖所言皆無非」的錯誤態度,並在《問孔》、《非韓》、《刺孟》等篇中,對被儒家奉為聖人的孔孟的言論做了分析,並指出其荒謬的地方。
二、反對虛華文風
王充還對當時以辭賦為主的正統文學的華而不實,偽而不真的文風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要求為文立論,最重要是教化淑世的社會功能,「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在此基礎上,進而主張文章應通俗易懂,「口務在明言,筆務在露文」,且有自創性,勿一味追尋他人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