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中國文學史(29)新樂府運動

樂府本為古代音樂官署,漢武帝擴大了樂府的規模,使它掌管朝會、宴會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樂曲和民間詩歌,樂府已經成為一種文學創作體裁。從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演變到杜甫新題樂府「即事名篇,無復倚旁」《元稹樂府古題序》,再發展到白居易有意識創立的「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可以看出樂府詩歷史足跡的新趨向。

《時代背景與文學發展》
新樂府運動乃貞元、元和年間特定時代條件下的產物。安史之亂已過,唐王朝正走向衰落。藩鎮割據、宦官擅權、賦稅繁重、貧富懸殊、蕃族侵擾、戰禍頻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矛盾進一步顯露出來。與韓愈的古文運動同時期,新樂府運動反映了中唐時期極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從各個方面揭示了當時存在的社會矛盾,提出了異常尖銳的社會問題,一反大歷逐漸抬頭的逃避現實的詩風。同時代的唐代文學改革經歷了三個高潮:
一是陳子昂鼓吹的詩歌創新;二是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三是白居易發展的新樂府運動。

《主要人物》
唐詩人寫樂府詩,多數襲用樂府舊題,但已有少數另立新題,至杜甫《兵車行》、《麗人行》時已大有發展。元結、韋應物、戴叔倫、顧況等人,也都有新題樂府之作,可說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
中唐時期則由白居易、元稹倡導,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蔚為風潮。

《基本宗旨》
《新樂府序》是白居易最早發表的新樂府運動的文學改革綱領。奠基於四項創作要求:
「其言直而切」,「其事覈(ㄏㄜˊ)而實」,是指新樂府的思想內容而言;
「其辭質而徑」,「其體順而律」,乃就新樂府的藝術形式而論。
思想內容真切豐富,作品就能令人可信,使讀者引起鑒誡,獲得審美效益。藝術形式樸素通俗,詩歌就會容易理解,而且便於和音樂結合起來,更加廣泛流傳。

一、體裁更新
其一,用新題,即不再沿用樂府古題,根據內容需要,自創新題,故又名「新題樂府」。
其二,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標準。
其三,結構上新樂府發揚了詩經起興,托出意境,最後篇末透露或隱示立意作結的傳統經驗。
其四,語言形式自由多變。「篇無定句,句無定字」,字句的安排要「繫於意,不繫於文」。用字造句應根據作品思想內容的需要,不能專為了文辭的美。新樂府詩多為三、七言穿插運用。尚有七、五、三言者。用字的多少,句式的變化,都是以作品表現的特定思想內容和特定人物為根據的。

二、反映現實
內容反映人生,與現實社會結合。即「歌詩合為事而作」,「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泄導人情,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白居易特別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政治作用。他提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這與作者後來在與元九書中提出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著名論斷是一致的。

一、白居易
(一)文學風格
白居易詩歌的基本風格是平易淺切,明暢通俗。指用尋常話寫尋常事,明白自然,人人能夠領略。
世人以白詩為俗,大抵始於蘇軾。
蘇軾有「郊寒島瘦,元輕白俗」之說,世人遂以為東坡譏香山之詩。其實,香山正是東坡所崇拜的偶像,東坡嘗為詩雲:「我甚似樂天,但無(樊)素與(小)蠻。」既崇拜如是,可知東坡之所謂俗,正是劉熙載所說的「此境良非易到」之俗。
劉禹錫曰:「郢人斤斲(ㄓㄨㄛˊ)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世人方內欲相從,行盡四維無處覓。」
(一)文學主張
《與元九書》為其新樂府運動的宣言,文中反對「餘霞散成綺,澄江淨如練」之類,謂之:「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所謂新樂府,就是他自己所說的「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的詩歌。白居易認為文學是民生的反映,詩人就是宣洩民隱,代表輿論的。與元九書便提到他自己作詩的主張:「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反映兼濟之志。主要提出:
其一,文學重要使命在於補察時政,洩導人情。
其二,三百篇以後,文學趨於形式的個人道路,到南朝已成了「嘲風雪弄花草」的症狀。
其三,強調詩經的優良傳統,文學要有興寄,諷諭的方法和內容。
(三)文學作品
將自己作品分為諷諭、閒適、感傷、雜律四類。
白居易比較重視諷諭詩和閒適詩,都是他的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
感傷詩和雜律詩則「或誘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代表作品。」
然則因《長恨歌》與《琵琶行》,白氏被譽為「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都為感傷佳作。

第一類為諷諭詩:觀刈麥、秦中吟及新樂府五十篇等。這類詩旨在「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第二類為閒適詩:大抵是晚年之作,如病中詩等,閒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
第三類為感傷詩:如長恨歌、琵琶行等膾炙人口的詩篇者是。
第四類為雜律詩:如賦得古草原送別、王昭君、春題湖上等。
《秦中吟》
為組詩,直言無諱,集中暴露官場的腐敗,權貴的驕橫奢侈,其中《買花》、《輕肥》有著痛切針砭(ㄅ|ㄢ),可謂「一吟悲一事」,繼承詩經、樂府詩的傳統。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輕肥》


《長恨歌》
概括玄宗與貴妃的歷史史實,乃至安史之亂以後生死兩隔的遺憾,層層渲染,加入浪漫與想像的道教仙化場景。《唐宋詩醇》謂:「結處點清「長恨」,為一詩結穴,戛(ㄐ|ㄚˊ)然而止,全勢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此詩發展為元代白樸的「梧桐雨」,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影響深遠。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ㄆ|ˊ)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琵琶行》
透過自己與琵琶女的傷世之感,結合秋天的意象、演奏琵琶的動作神態、聲音的精采妙喻,突出情感上的哀婉與淒清,末了「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聲情變化在剎那間的靜止與空白,留給讀者想像的廣闊空間。
《唐宋詩醇》所謂:「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託遙深。」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白居易死後,宣宗以詩弔之:「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道出白居易一生為人處世與詩文流傳之廣。

二、元稹
元和體指白居易和元稹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形成的詩體專稱。銳意革新「大曆十才子」脫離現實、追求形式主義的風格。兩人各有《元氏長慶集》、《白氏長慶集》,因而又稱「長慶體」。
所作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是唐人傳奇名篇。後世戲曲多所取材,如金代董解(ㄐ|ㄝˋ)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
(一)古歌謠之遺風
樂府詩創作受到張籍、王建的影響,「寓意古題,刺美見事。」

牛吒吒(ㄓㄚˋ,形容喘氣的聲音),田確確,旱塊敲牛蹄趵趵(ㄅㄛ,形容腳踏地的聲音)。種得官倉珠顆穀,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倉糧車轆轆。《田家詞》

代表作《連昌宮詞》是一首敘事長詩,通過連昌宮的興廢變遷,探索安史之亂前後唐代朝政治亂的因由。《行宮》一詩得其特色,揉合想像、現實與虛構,歷史現場歷歷在目,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行宮》

(二)言淺情深的小詩
元稹詩中最有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
出於自身經歷的追憶,不少語言淺易,格調輕快,而又低迴繾綣,一往情深的佳作。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偶爾處在)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離思》

妻子死後,抒發哀思與懷念,為其寫下《遣悲懷三首》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遣悲懷之二》

清人蘅塘退士指出:「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範圍者,勿以淺近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