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中國文學史(37)建安風骨



壹、基本定義
建安風骨係指建安時期的詩歌創作中,以表現出明朗剛健、悲涼慷慨為主要的特色。劉勰以「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點出建安風骨的特點。
以「風骨」評詩論文最為完備且具系統的是劉勰的《文心雕龍》,當中有如此評論:
一、論風
認為《詩經》的《國風》:「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從教化作用立論。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動人的力量。
二、論骨
劉勰:「沉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
語言端正勁直、析辭精練才算有骨;如果思想貧乏,文辭又不精練,就無骨可言。

劉勰與南朝鍾嶸(稱為「風力」或「骨氣」)皆提倡「風骨」,並以之作為對六朝形式主義文風進行批判的武器,但由於積重難返,風骨說在當時並未取得太大的成果。到了唐代,陳子昂基於改革文風的需要,高倡「漢魏風骨」,橫掃六朝綺靡文風的餘習;李白更標榜「蓬萊文章建安骨」,最終使唐代詩歌的革新運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貳、主要特色
一、人生苦短的哀歎
當時社會動亂,生靈塗炭,疾疫遊行,人多短壽。面對短促而又多艱的人生,有人單純的哀歎,有人慨歎歲月短促、功名未立,卻仍努力追求;有人則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

常恐時歲盡,魂魄忽高飛。自知百年後。堂上生旅葵。《阮瑀.詩》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門行 五之四》

二、悲涼慷慨的時代特色
東漢末年的動亂,建安文人飽受亂離之苦,同時也激起他們的政治熱情。建功立業、揚名後世,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曹氏父子以天下為己任,有救民塗炭之志,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與建安七子共同建構鄴下文學集團。「慷慨」一詞和「悲風」的意象,為建安詩人所慣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曹操.短歌行》
悲風淒厲秋氣寒。《曹丕.燕歌行》


三、走向自覺
建安詩人多以文才武略自負,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另闢蹊徑,努力展現自己獨特的風貌。
詩體方面,五言詩及七言詩於此階段成熟。特色在於運用新起的五言形式,從民歌中吸收長處,抒寫懷抱,文學批評;七言詩形成,辭賦轉變,華采駢偶之開端。
    建安詩人處於時代與個人雙重悲劇的交匯點上,都敢於正視苦難的社會與人生,勉勵自己及他人惜時如金,及早建功立業,贏得不朽的名聲。